花蓮 玉里
沒有誇飾的語彙,
劉一峰神父用 50 多年的行動,
定義了最深邃的人道與跨文化連結。
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,
更是尊重文化、建立信任的核心;
劉一峰神父提供的,不只是服務,
而是一種家庭式的包容。
從布列塔尼到玉里:劉一峰的台灣情緣
劉一峰神父,一位來自法國布列塔尼的傳教士,1941年出生於聖波德里翁小鎮,成長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。年輕時,他在巴黎完成哲學與神學訓練,受叔叔未竟的亞洲傳教夢啟發,1966年毅然登船遠渡重洋,抵達基隆港。當時的他,不過25歲。
初來台灣,語言是最大的挑戰。為了聽懂當地人、真正與他們交流,他在新竹苦學中文兩年,接著又努力學習台語、阿美族語、布農族語。他不只將這些語言說得流利,更用來與族人心靈對話。他參與編纂原住民族語辭典,推廣母語彌撒,成為族人眼中的「法國阿美族人」。花蓮玉里成了他的第二故鄉,台灣成了他的家。他常說:「別再叫我洋神父,我是台灣人。」
守護弱勢:安德啟智中心與社福生態圈
劉神父在1999年接手「安德啟智中心」,不只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庇護,更用心打造完整的社福生態。中心設有庇護工場、資源回收場、二手書店與社區閱讀空間。他帶著院生拆解回收物、製作掃把和手工藝品、販售二手書,讓弱勢者擁有工作機會與生活尊嚴。他堅持用人工拆解回收物,以保護環境、維護就業機會。花蓮玉里在他的帶動下,幾乎看不到流浪街頭的遊民。
2019年,他更完成多年心願,成立「安德怡峰園」。這棟四層樓的建築,設有長照床位和復健設施,成為許多智能障礙者安身立命的家。這裡不只是機構,而是一個讓被社會遺忘的人能重新站起來的地方。即使2020年倉庫一場大火燒毀心血,他也沒有退縮。短短36小時內,來自全台的善款湧入,幫助他重建,足見他在社會的影響力與信任。
一生奉獻:後山阿爸的愛與未竟的夢
在玉里,人們親切稱呼劉一峰為「後山阿爸」。無論是原住民、街友、酗酒者、精神病患或更生人,只要有人需要,他總是敞開大門,用行動接住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。他相信,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孩子,都值得被愛、被尊重。他還曾促成布列塔尼土風舞團來台演出,期盼玉里與故鄉締結姊妹市,讓文化交流開花結果。
他的一生,沒有高談理想,卻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出最深刻的人道篇章。總統文化獎、景星勳章、醫療奉獻獎、愛心獎……這些榮譽,他都看得很淡。他說:「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。」如今雖年過八十,他仍為未竟的夢奔忙,計畫興建更生人宿舍、打造街友農場,希望未來的玉里,能讓更多人找到重新開始的機會。
在台灣,有這樣一位跨海來的父親,用溫柔守護著後山,也守護著人間最微小、最珍貴的希望。